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
20111022-運用情意計算於數位藝術之互動設計-林豪鏘教授


一開始林豪鏘副教授先解釋了何謂的情緒感測以及情感運算,此類方法的定義為:
l   透過各種感應器
l   取得由情緒、情感所引起的表情及生理變化信號
l   針對這些訊號進行識別
l   做出適當的回應
情意計算(Affective Computing)一開始是由MITRosalind Picard教授所提出並運用於實際的裝置中。先利用一些實驗裝置來測得參與者的生理訊號,單純的萃取出這些訊號的數據後,再比對發出這些訊號時所表達的情緒為何,藉此了解相關的數據與人的情緒之間的關係。
為了研究這些數據,於是產生出相關的方法論,如: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以及Symbolic AI等。利用這些方法,可以詳細的判斷人在表達時的字句語意與情緒是否相符合。
除了以擷取表達字句的方法外,也更進一步的有以人臉部的表情擷取的方法產生,DEASM(Detected Emotion based on Active Shape Model)此方法,可以利用webcam取得臉部表情的特徵,再經由演算法去得到相關數據,並藉由這些數據去判斷使用者的情緒表達。林豪鏘教授也舉了7-11 OPEN小將戶外擴增實境互動(http://www.7-11.com.tw/711fans/10openyourdream/index.html)這個例子。來表示相關的應用已經被漸漸的商業化應用,且可給參與者有高度的關注和參與性,不再只是理論以及實驗性質的方法。

再來林豪鏘教授切入了數位藝術的範疇裡,這裡面包括:科技藝術、數位藝術、網路藝術以及互動藝術等。數位藝術在台灣發展了大約不到四分之一個世紀,發展的範圍也相當廣泛,林豪鏘教授提供了他的作品:意念誌。創作理念為:企圖透過一種「數位空靈」的沈浸感,陳述個人當下狀態的時空光影,而將所曾經歷的「當下」,堆疊在相同的數 位空間裏,同時寫真並且寫意。作者以互動裝置為媒介,讓觀眾與其過去創作的錄像與詩作產生意念上的接觸,進而思維自己終究在期待些什麼,守候的時刻裏,涉 入的又是何種關注。
他的作品運用了電腦程式去解構參觀者的即時影像,並重新呈現不同的互動畫面來回饋給參觀者,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,並達到如同一般藝術觸動人心的感受,實在給人印象深刻。

聽完林豪鏘教授的演講後,我認為數位藝術應該算是情意計算所延伸出來的應用,因最當初只是為了單方面的實驗把人的情緒轉換為數據已進行辨識,接著發展出相關的人機介面去反映這些情緒數據的互動,最後演變更深沉的喚醒刺激使用者的情緒感受,去達到藝術的心理層面影響。相信在實際的商業化以及藝術化的應用,將會越來越貼近人心以及生活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